【鎏金工藝技法與源起 介紹】
「 鎏金技藝優點眾多,所鍍金面牢固耐久、色澤美麗,大小器物都能應用,無需多項設備及工具」
● 鎏金工藝的開始 鎏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間流行,亦稱火鍍金或汞鍍金。 在東周和漢代以後均頗為流行,是當時最值得稱道的銅器表面裝飾工藝之一,先後稱為黃金塗、金黃塗、金塗、塗金、鍍金,宋代始稱鎏金。 這種工藝程序是:
①將黃金鍛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堝內加熱至400℃左右,然後倒入汞,以攪動使金完全溶解於汞中,然後倒入冷水中使冷卻,逐成為銀白色泥膏狀的金汞合劑,這種液體俗稱為金泥,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煞(殺)金”。
②用磨炭打磨掉銅飾件器表面銅鏽後,用“塗金棍”(銅製,將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湯塗抹後浸入汞內,反復多次,使沾上一層汞,晾乾即成)沾金泥與鹽、礬的混合液均勻地抹在被器物表面,邊抹邊推壓(現代匠師稱此手法為“拴”,三分抹七分拴),以保證金屬組織緻密,與器物粘附牢固。 此一工藝過程通稱“抹金”,塗在欲鍍銅飾件表面。
③以適當的溫度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則固著於銅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轉為金黃色,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為“開金”。如要求金屬較厚,即要將上述過程反復多次(在實際操作中經過四次鎏金的銅件,金層厚約為36微米)。
④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並用瑪瑙或玉石製成的“壓子”沿著器物表面進行磨壓。 使鍍金層緻密,與被鑄器結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現發亮的鎏金層。 此一工藝過程通稱“壓光”。 再經過清洗壓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誕生了。
● 在古代銅飾件裝飾中還有鎏銀,其工藝方法與鎏金相近同,亦是用銀、汞劑抹於器表。 鑑別一件器物表面是否經鎏金,主要是標識其表層是否殘有汞。 鎏金工藝發展到漢代已達到高峰,漢代貴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戰國時期只施於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並往往鎏金工藝與與鎏銀、鑲嵌等工藝相結合,集多種裝飾工藝於一體。
鎏金技藝優點很多,所鍍金面牢固耐久、色澤美麗,大小器物都能應用,無需很多設備及工貝,換作方法簡便易行,鍍金的厚薄,可以自由掌握。
● 1830年,德國人居恩創製出「金水」,即將黃金溶解於王水(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1∶3配製的混合物),然後繪畫。這種金彩製作方法大約在1840年**戰爭時傳入中國,並應用到景德鎮瓷器製作中,在近代製品中應用較多。
● 台灣禮品館官網介紹:https://goo.gl/piDjCm ● 台灣禮品館 www.taiwangoods.com.tw ● 來電訂購: 02-23753999
台灣陶瓷工藝 陶瓷工藝美術 台灣陶工藝 陶器工藝 台灣旅行 台灣古蹟 台灣紀念品 台灣鎏金工藝 鎏金工藝創作 Twain gilding porcelain craft porcelain art ornamental gilding gilded piece Gilding Art Gilding Metal gilding of porcelain gilding ceramic craft gilding porcelain craft gilding pottery craft gilding workshop gold leaf gold sheeets goldbeating golden appearance golden piece Leaf Gilding Master Artisans bronze gilding fire-gilding galvanic gilding mercury gilding water gilding
【查看更多台灣精緻工藝作品】